11.24.2010

memo




日本銀圓,可拿來作為解釋通貨膨脹的例子,舉例來說,明治三十年間(西元1897年),全台灣六百萬人口平均年儲蓄金額為13圓,昭和十八年(西元1943年),警察日薪約3圓33錢,報社編輯日薪約3圓,拿 200~300枚大正三年一圓,在68年前可以買台北市一間數十坪的透天厝,但是300枚大正三年一圓現在約只值300X1200=36萬元,50枚明治三年一圓仍約值50萬元左右。

文章-來自阿文部落格

11.15.2010

memo



http://www.booksilver.com.tw/aboutsilver.html

在黃金和白銀作為全球主要貨幣形式的最初兩千多年,黃金:白銀價值比約為12:1,也就是一枚金幣可兌換12枚銀幣。雖然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比例會略有不同(例如中國明朝時,黃金白銀價值比率為4:1),但大體而言還算穩定。下圖是近七百年來(1344-2004)的白銀價格走勢,藍線為白銀價格,黃線為黃金/白銀(Gold/Silver)價格比例。我們可以發現,13至18世紀之間,黃金和白銀價格亦相當穩定於15:1左右,即使16世紀(1545)玻利維亞的Potosi發現大銀礦,造成銀價下滑,但黃金/白銀的比例並沒有改變太多。倒是20世紀以降,白銀價值貶了又貶,2010的今日(1月),黃金/白銀的價值比例高達64:1,白銀的價值極其嚴重地被低估,究竟是什麼原因呢?

目前白銀明明嚴重不足,卻還如此便宜的主因是,在全球的期貨交易市場中,白銀被大量放空;白銀的空頭部位是世界上所有商品之冠,遠遠超過稻米、牛奶、石油、棉花、咖啡、銅和黃金,而且這些空單契約(未平倉量)都集中在四個賣家手中,下表可以讓你明顯了解此一事實,至於其中是否有陰謀論,就請讀者自行推敲了。明明沒有如此多的白銀,卻憑空釋出如此巨量的白銀,一旦多方要求空方進行實體交割,屆時恐怕白銀的價格就不僅僅是暴漲可以形容的了。另外打壓白銀的技倆,還有白銀租賃交易和白銀ETF這樣的東西,細節不在此詳述。重點是,這些遊戲早晚會game over的,這些「紙白銀」畢竟都是假的,當人們發現真相而群體擠兌的時候(就像電影白銀帝國中的那一幕),屆時真的就會像電影無間道裡頭的那句經點名言:「出來混,早晚得還。」